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20150412 新思惟論壇:跨界 心得PARTI


20150412 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前言:

「新思惟論壇:跨界」,新思惟國際再度推出論壇活動,在參加過新思惟的課程後,對於其高規格的活動辦理相當有信心,更不用說這麼重要又切合需求的跨界議題,說什麼都要搶到門票!

報名後,心裡總覺得自己好像完成了什麼大事一樣,原來搶到一張秒殺級演講的門票這麼令人得意。


新思惟的課程都會提供課前提問與回答,沒想到,這場三百人的演講活動也不例外,收集各界參與人士的提問,各個講者詳加回答後,陸陸續續在網路上發布,更一如往常製作成精美的手冊給與會人士,實在揪甘心。課前問答都這麼精彩了,當天的演講絕對是精彩可期!

我們在大會開始前一小時就已經抵達會場,新思惟國際的工作人員滿臉笑容不慌不忙的為我們進行報到手續,蔡校長更是馬上叫出我們的名字,這種親切感正是讓人不斷想參加新思惟活動的理由之一呀!

蔡校長問我們怎麼這麼早到?
記得之前看過楊斯棓醫師提及:「他會在開講前一小時就到達會場」,這句話一直讓我很有感觸。因為自己國小國中時代就是第一個到教室負責管理鑰匙開門鎖門的人,提早到教室,在教室裡沈澱心情,也觀察周遭的人事物。走進西醫醫療職場後,臨床工作與開會交錯,一件事情壓著另外一件事情,整天都像陀螺般轉呀轉的,(總想著轉一轉看離心力可不可以把事情都拋出去),如果能在開會前十分鐘坐下來就要偷笑了。現在因為工作步調已經減緩,我開始要求自己在參加會議前提早抵達,尊重自己也尊重講者,會前整理好心情,閱讀相關的資料,準備好紀錄的筆記或是電腦,這樣更能有效率的把會議的資訊吸收轉化。

這一天的課程總共分為三個部分,醫療跨界、學習跨界、創業跨界。總共有十三位黃金講者,各個身懷絕技。

(I)醫療跨界:


一開始的蔡校長引言:「機會會從奇怪的地方冒出來」,我深有同感,我一直相信只要把自己準備好了,機會就會出現,而這句話似乎也不約而同地在許多講著的親身經歷中發現。而「跨界」這一個議題的重要性,蔡校長的詮釋相當中肯:「不是你要不要跨界,人家就是會來打你」,學生時代目標很單純,只要把老師交代的功課做好,考試內容準備好,但是離開學校後只有單純的醫療已經不夠,對內要帶領團隊、要溝通技巧、要管理科成本科經營、要論文晉升;對外要處理醫病關係、醫糾法律、要懂健保遊戲規則⋯⋯。跨界,勢在必行。





李紹榕醫師 崩壞跨界:2014 台灣醫療趨勢回顧


「醫界崩壞」,由醫療盟監事李醫師來說明台灣目前醫療的現況最為適合,李醫師親身經歷失控的醫療現場,他曾說過施暴者這一拳,粉碎的是其他患者求生的希望」,這正是現在台灣的悲哀,醫者的熱忱都一點一滴的被這些反烏托邦思想吞噬了。但是,「死去只是會被遺忘」,我仍以身為醫療人員為榮,難道只能在職場上行使緘默權嗎?李醫師提出一些翻轉思路,包括自費醫療、國外出走、轉行、自經區國際醫療專區等等,另外,也點出「新型態專科醫院」與「基層人力培育」這兩個觀點,台灣太多大型教學醫院,無法有效的達到醫療分級就醫,而醫護的基層人力一直都相對不足,造成專科訓練時五大皆空,惡性循環。這些翻轉,這些跨界,其實都是值得好好思考的,讓我們在崩壞的現場更有主動出擊的機會。






陳建華醫師 從醫學中心的螺絲釘,走向新型態執業


開場就用一張照片吸引大家的目光,「簡陋的診室,又位於南投,怎麼做自費的生意?」沒有想到,這就是有名的Clive Chen Clinic!陳醫師點出此自費診所存活下來的兩大關鍵點:掌握核心技術、創新營運模式。口號大家都會說,但是有多少人是真的成功?陳醫師一路以「You have nothing to loss」鋪梗,要不到住院床、要不到住院醫師、薪水全科最低、沒有房子就沒有房貸問題、Yaris也貸款等來鋪陳這些成功之前的艱辛,再加上參加各研討會、積極求教於國際大師的努力不懈。我想,如果目標是在山頂上,那麼翻山越嶺的辛苦就在登頂之際也拋諸腦後了。那麼,什麼是支持陳醫師不畏艱辛的一路向上?「就是想好好當一個醫師」是他一直在演講中所強調的,這個中心思想讓他可以累積並且捍衛他最珍貴的資產:信譽。其實,陳醫師自嘲說:「自我感覺良好」,雖然是套用現代的流行用語,但是對我也是當頭棒喝,太多時候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面,被那些既定的社會觀感約束限制,該是找回自我感覺的時候了。






陳建行醫師 從健保走到自費:忙碌中不忘追求卓越


同樣是從健保體制跨界到自費市場,陳建行醫師放棄掉極忙碌而高收入的健保診所轉而創立自費診所,勇氣驚人。陳醫師剖析自己跨界的優缺點,優點當然包括與家人相處時間變長、可以自己管理保險、金流,令人驚訝的是收入竟然下降20-25%,但仔細想想,當一個醫師技術更為純熟精湛,病人所需要回診就診的時間當然下降,因此業績下降竟不是一個負面指標了,正呼應Mr.Jamie的言論:「你不該創業,如果只想要轉錢」。陳醫師最後點出四個開業的重點:找出差異、技術門檻、理想環境、創造價值另外一個小插曲是,陳醫師表示當時健保的診所有病人來求診的理由是:隔壁的國術館人太多!身為一個中醫師,對於國術館的存在有許多的想法,就我所知國術館的傳承常常都是師徒傳授,有最紮實的第一手臨床經驗訓練,儘管他們可能沒有顯赫的學歷或是國家的認證,但是國術館就是能夠解決問題才能夠生存,這也印證「有價值才會存在」,那麼我想在這個世界創造什麼價值?








林煜軒醫師 到業界發展前,你可以做的準備


同樣在長庚受訓,大家都在想怎麼偷閒,林醫師卻在實習醫師期間就能開始做研究(而且還是切身的醫療過勞議題),發表論文平均impact factor在11分,在台大專科訓練完就轉去大藥廠就業,成為輝瑞最年經的學術顧問,這樣的轉折令人好奇。林醫師點出:醫學教育走向市場泡沫化而各職類裡又以商業較無市場泡沫化傾向,這裏是市場泡沫化的評估是以「支出除以收入」來做指數,對於這些我統稱為經濟類的知識一點概念都沒有的人來說,真是耳目一新。當然,藥廠產品顧問一職的工作內容也是大家想了解的,原來主要分成三大類:資料探勘(gen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詮釋(interpretation)。其中以咳精的廣告來介紹「溝通」真是非常到位,「一定ipad溫開水」一句出現便哄堂大笑。其實溝通真的是需要技巧,而且也是醫療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我認為中醫的醫病溝通更是我最需要努力的地方,病情解釋與衛教不困難,困難的是在於如何使用道地的語言來溝通,尤其中醫的醫療推廣中,許多偏鄉的草藥、偏方都與中醫概念混雜。大藥廠產品顧問要向其他領域的人介紹產品,要把對象當作一無所知的人來介紹,醫療的衛教也是如此。






藍弋丰醫師 跨足產業界:醫學訓練的優勢與劣勢


大學中都有遇過說以後不當醫生的同學,不過,真的可以一畢業就離開醫界又很成功的人應該屈指可數。藍醫師就是那個跌破大家眼鏡從醫生轉入文創,從不穩定的接案開始到現在的科技新報行銷總監。親眼見到藍醫師,就感受到他渾身散發出來的就是一種不安於室的味道,這場演講中以自身經驗分享了跨足產業界的優劣勢。整體而言,劣勢:overqalification(小廟容不下大佛), stereotype(對醫生的刻板印象), opertunity cost(機會成本), lack of second skills(缺乏第二專長);優勢則包括:thinking process(包含鑑別診斷與處理大量資訊), crisis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危機處理), team work(團隊合作), contact(接觸交際)。如果現在把醫生這個角色從我身上拿走,我剩下什麼?平庸如我,第二專長缺乏真的就是目前我最大的問題了,藍醫師的一席話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要怎麼定位。







陳志金醫師 到其他國家行醫前,你需要考慮的


Fight or flight身邊有許多醫師朋友對於台灣醫療環境很失望,因此考慮出走到國外行醫,有人已經起身,有人正在準備。我自己沒有出走計畫,但是仍不免好奇之前新聞中新加坡、馬來西亞歡迎台籍醫師的報導evidence有多高?沒想到陳醫師是馬來西亞僑生,而且還考察新加坡多家醫院長達三個月,由他來探討台灣與這些國家的醫療環境差別正是最佳人選。去星馬的理由是什麼,工作比較輕鬆?薪水高?沒有醫糾?其實聽完這一場演講,就會發現要考量的不只是這些。旅遊?工作?還是生活?當我們旅遊在新加坡,感受到環境乾淨整齊,其實背後有高額的罰金制度,而人民的言論、政治也是乾淨整齊,醫療工作對於外籍醫師而言,工作量少的確誘人,但是承認的大學學歷有所限制,只能選擇一般科執業而非專科,待遇也並非傳言中的高薪,生活中想要有車子與房子則是得花上大筆銀票才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出走到星馬當醫生,似乎又有另外一番體悟。陳醫師總共花了五十萬台幣親身經歷換回來的第一手消息,實在太寶貴。「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真是一個很好的註解。把眼光放回台灣,珍惜台灣,改變台灣,這正是身為看不下台灣醫療崩壞的醫生該做的事情呀。「Be so good that they can't ignore yo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