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鍵盤馬拉松 - 我有手錶我好潮

鍵盤馬拉松又來了 XD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往需要耗費龐大器材才能完成的事情現在只要一隻手機,一隻手錶就可以完成。
譬如說,聽音樂,打電話,收發郵件,上網。
過往電影裡面的場景,現在越來越真實。

對於我們運動宅宅來說,能夠跑步邊聽音樂已經不夠了。
現在的穿戴式裝置能給我們的更多,能測量速度,軌跡,心跳,步頻,步距,垂直振幅,觸地時間,耗氧量,海拔,濕度,風速,甚至是預測天氣(我沒有唬爛喔!)


就是這一隻,別說我沒告訴你。但是除非你很 GEEK 不然別輕易碰她!

以後搞不好眼鏡會變得跟儀表板一樣誇張

客官,這樣滿意嗎?(X的!路都看不到了!)

而這些裝置也從“宅宅”的象徵變成很“潮”的象徵
但是這麼多的資訊我們真的都需要嗎? 會不會只是噱頭呢?這些裝備有幫到我們嗎?我們有因此變得更快嗎?

這年頭依然有很多人是 身體實踐派 的,認為這些東西都不實用,自己身體的感覺才是最正確的。

誰才是對的?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講兩件事。

第一件事:
我們用數據瞭解自己,但是數據並不是你。


數字會騙人,身體也會騙人。專業運動員都可能會被自己的身體騙了,更何況是業餘運動員。

所以我認為穿戴式裝置在不同階段的運動人生提供的功能是不一樣的。

在初入運動人生的時候,數字帶給我們的意義是讓我們加速瞭解自己的身體。

我跑這樣的速度身體的疲勞程度,心跳是多少,步頻是多少。
如果我把暖身跑的速度變慢加長,最後整體速度反而變快。
自己的身體會在第三到第四公里自動加速。
或是今天的基礎心跳比平常快,是不是身體還沒有恢復還是剛剛被“馬尾辣妹”刷卡等等(誤)。

藉由對照自己身體的感覺跟數字能夠更快的瞭解自己的能耐。

以我為例,我雖然是宅宅但是我一開始跑步其實是直覺至上。結果常常5km就燒完了,很難跑到10km。

自己也不認輸,不想把速度慢下來(因為已經夠慢了 XD)。

後來裝了 Nike Running 可以知道自己跑步的速度。發現自己一開始的速度真的還蠻快的,但是2km就燒完,後面就變超慢的,然後5km的時候就GG了。

我開始強迫自己減速,減速後第一次跑我就可以跑10km還不會太累。

後來很騷包的買了心跳錶,藉由監測心率我抓到了我暖身跑能夠跑最快的速度。然後我的10km就開始進步。跑20km也不會太累(但是很慢 XD)。

像我們這種下班跑者又住在窮鄉僻壤,想要找教練或老師並不容易,只能想辦法自主訓練的,穿戴式裝備其實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身體跟安全的極限在哪裡。可以避免操過頭受傷,也可以間接知道自己還有沒有空間再拚一點。

但是有時候科技也是會出包的!

比如說,我們的心跳可以“間接”反映我們運動的強度跟運動區間。但是是“間接”。所以出包是一定會有的。

比如說,一開始練有氧耐力想要進階到有氧動力的時候,很多人會撞牆,覺得有氧動力的門檻怎麼那麼高,好累,根本不像書上說的那樣。


有可能是我真的很弱,不適合跑步,然後憂憂就出來了。心裡OS說我的心跳跟速度都應該是有氧動力啊!怎麼會這樣呢?

我自己也發生過一兩次,後來回頭看自己的心跳,配速及當天身體的感覺,才發現當天我的心跳跟速度幾乎是陡升。

我們的心跳的反應其實是漸進式的反應身體的狀況,也就是說,當你突然加大運動強度時,一開始你的心跳是跟不上的。所以雖然我的心跳看起來想是在有氧動力區間但是事實上我可能已經闖過無氧閾值了,只是我的心跳還在那裡沒有跟上,結果我就爆了。(這個觀念在“心跳率,你最好的運動教練”及“跑步方程式”兩本書中都有提及)

另外一個原因是跑步的技巧,一開始跑步的人進步得很快,常常不是你的身體真的進步得那麼快,而是你的身體很快地調整跑步的方式,讓你跑得更經濟,更省力。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想要改變,就可能會回到原來的起點,你的身體需要去適應新的跑步強度,包括呼吸跟步頻,常常在這個時候訓練就撞牆了。

或許我沒有這些裝備我還是會瞭解這些事情,但是有這些數據可以參考絕對讓我更快的瞭解自己的身體,也可以避免掉無謂的傷害。

所以在運動人生的初段班,穿戴式裝備給我的是有效率的瞭解自己的身體,也因為能夠瞭解自己得身體,也讓我更有信心。而信心是讓初段班的人不至於掉隊的重要事項。能夠明確的查明自己的進步,一次一次的累積自己的進步,這個是穿戴裝置給我的好處。但是重點是要跟自己的感覺去做連結而不是只看數字。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而在運動人生的中段班,穿戴式裝置的目的就轉變成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訓練的效率。在這個階段,藉由上個階段對自己身體的瞭解,有氧耐力的長跑應該不需要穿戴式裝置你也知道自己應該跑的速度跟應該有的疲勞程度。這個階段穿戴式裝置的目標就會放在加強訓練上,像是間歇跑,亞索400, 800米,或是全力衝刺的時候。進一步瞭解自己在新的訓練模式下身體的反應跟極限,再把這些數據跟身體的感覺對照。再一次做身體跟數字的鏈結。在這一階段中,我們應該要能知道自己身體在各個強度的反應和疲勞可能產生的現象,以及自己應該休息的時間。當接近這個階段的尾聲,對於自主訓練會開始碰到瓶頸。這個時候除了多唸書外(你沒看錯,運動也要念書),也可能必須要考慮尋找適合的教練進入高段班了。

至於高段班,抱歉,我想我離高段班還有很長的距離,難以提供經驗。依據不負責任猜測,在高段班的同學穿戴式裝置給的資訊應該會跟中段班一樣但是跟身體的鏈結會更清楚,如果有教練,對於數據的詮釋會更深入而精準。也會有旁觀者清的概念在。不知道我何時才會到這個領域啊。遠目......

第二件事:
那麼多資訊,我到底應該看哪一個?都看會很累誒......


說實話,我沒啥在看(尛!那你帶運動錶做什麼?)。以我的手錶而言,他能夠顯示的有心跳,速度,距離,步頻,步距,垂直振幅,觸地時間,心跳區間,訓練成效等。這麼多,又要看又要跑,滑手機走路已經很危險了,還要跑步那就等著出意外吧!

我的建議是,找你這次訓練最核心的指標,看一個就好了。不要太貪心。

比如說,你這次是要練LSD,看心跳就好了。目前手錶或手機都提供提示的功能。把你的心跳上下限設定好,超過上限或低於下限會自動震動通知,方便,安全又不會影響跑步。連看都不用看。

又如果說今天你要訓練的是間歇跑,我們可以設定時間的通知,跑步中間可以看一下速度。
心跳?訓練完再看吧!

這是我的做法,但是我是宅宅啊!有數據怎麼可以不看呢!不過我都是在緩和的時候趁身體記憶還鮮明的時候看全部的數據來看自己有什麼特點,有哪裡可以改善,有沒有到達目標然後對比今天身體的狀況,思考下次可以改變的地方。

所以,本來就不應該有數據派跟身體派的差別,身體感覺為王,裝備是輔助我們瞭解身體的工具。

最後,讓你的裝備加速你瞭解自己,但是你裝備上的數字並不完全代表你。有點繞口 XD

下次見!

作者:陳苡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