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20151024 「角落不只是玩 角落探遊面面觀」 孫麗卿老師演講 聽講筆記與心得

20151024 幼兒園 陪媽媽聽演講前的遊戲時間


我還記得我在幼稚園的時候教室有分成幾區,每一區的玩具都不一樣,大家都會每一區每一區的去玩,這個「區」,就是「角落」。

現在阿武阿妹上幼稚園了,看到他們教室裡的那些「角落」,就會回想起充滿歡樂的幼稚園時光。

不過,到底「角落」除了玩,難道還有什麼其他的更深的意義嗎?



20151024 孫麗卿老師開講


今日主講者為美國雪城大學兒童與家庭博士 孫麗卿老師(點我),她曾經擔任過幼兒園園長,也在美國紐約州擔任過幼教老師,至今已經演講上百場,她一開場就強調第一次有「幼稚園」願意辦這種講題讓老師與家長一同學習、一同思考。


2015 幼兒園園長開場


很高興我今天也有機會來參與這個課程,所以我把這一天的課程內容與心得記錄下來,希望也可以分享給其他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聽聽幼教領域的專家怎麼剖析「角落」。

孫老師從大家熟悉的台灣教育方式出發,再比較自身在中西方幼教領域的經驗,結合使用大量的個人幼教照片來述說,演講內容豐富生動,也讓台下的我有諸多的反思。

因為內容相當多,先講重點結論

小孩子本身最好玩。
其實我們的生活處處都可以玩,處處都可以從「玩」中「學習」,不需要花很多金錢買玩具,不需要去特定的課程或空間才能玩(演講中提供了很多玩的創意),只要你也願意一起和小孩玩,什麼都好玩! 什麼都可以從玩中學習到!



引言:玩 vs 學習


玩,是孩子的本能,我們什麼時候連這個本能都遺棄了?
有人說:「不好玩」?那麼,到底是不是「家長不會玩」,「老師不會玩」,所以,玩不起來呢?

玩?我們大人都不要小孩玩,都要小孩子「學習」(或是唸書、寫作業等等),回想看看我們是不是常常脫口而出的就是:「你不要再玩了!趕快寫作業」,還是「你看你考不好,都是因為你一直玩!」


其實,幼兒的「學習」,就是從「玩」來的,那麼,怎麼又學習又玩?簡單來說,就是讓幼兒從「動手玩」的這個操作層面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進入正題: 


一、角落基本概念


角落的基本概念可以分成以下五點:

1. 角落,又稱之為「學習區」。
2. 這是一種學習的型態,可作為所有課程的基礎,也就是包含大家常聽到的蒙特梭利、單元、主題、方案、高瞻等等。
3. 角落的設計在於提供多元教具,以孩子為中心,讓小孩子依照「自己的學習速度」進行操作,而不是讓老師疲於備課而忽略掉孩子才是主角,這是擺脫「教師本位」的學習方式。
4. 背誦,是最低層次的學習,要有應用、分析的結合,才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方式。
5. 落實學習區,才能適齡適性


二、學習區學習是世界幼教主流


大家都大概知道台灣的學習環境是如何的,那麼其他國家呢?為什麼說世界的幼兒教育主流是以「學習區」學習? 

這裏孫老師以美國與日本為例,美國國際幼教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點我)規定一天團體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園所內大部份時間是個人的,或是以小組進行的。日本的幼兒園,則幾乎都沒有團體教學時間,完全落實角落教學,以學習區、自由探索時間為主。

談到日本的角落教學,這裏老師提出「大角落」一詞,大角落的概念就是「每一間教室都是一個大角落」,都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玩、去探索。例如自然角,就是讓小孩子去接觸大自然的花草小動物等,自然的概念就自然會學起來,大家有發現大自然中的數字有2,3,5,8,13,但是少見四瓣的花朵嗎?

[補充:大自然界中出現的數字很有趣,花瓣的個數是有其規律的,當然,事情沒有絕對,也是有不符合規律的花瓣數出現,這裏提供相關的網站資料給大家參考。
百花園中觀花學斐波那契數列(點我)
科學人 植物中隱藏著神秘數字嗎?(簡體)(點我)]

這個部分我個人非常有興趣,因為我與先生很喜歡帶著小孩去戶外活動,因為老師提到這樣的觀念,這提供我們戶外活動時可以帶著孩子學習的另外一個主題。

2015  自家花園 鏟土中 哥哥拿真的鏟子 妹妹拿玩具的鏟子


三、台灣學習區教學的發展


民國50年代開始,台灣的「讀寫算」風氣正旺。民國59年一群幼教老師們倡議改變,跟聯合國申請到一筆研究經費後,在民國60年蘇愛秋老師於台北師專設置了「學習區」,其理論根據為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

民國80-90年代,幼教卻又充斥各種才藝、美語課程,在排擠效應下,索性把角落教學撤掉以免幼兒分心,又恢復早期排排坐的學習方式。民國95年開始,教育部正視幼教問題後,才安排適性輔導的策略,開始強調角落學習。


四、中西對知識和發展的信念差異


【台灣】

(1)累積學習論:舉例來說,假設學英文是賺一塊錢,學ㄅㄆㄇ也是賺一塊錢,越早開始學習,累積越多,這樣就可以贏在起跑點。普遍台灣家長會認為「知識」是可以累積存放的。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2)行為論:也就是只在乎外在的成就,而非個人的能力提升。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能力不是用現行的考試成績或考試方式可以看出來的。

(3)重視個人努力和學習成果:台灣的家長很常會對小孩子說「你努力不夠」。但是,做不來就真的是努力不夠嗎?這中間的等號不能這麼輕易地放上去。每一個孩子的學習過程都是不同的,也許這個孩子用方式A無法了解,但是用方式B就懂了,也許這個年紀用方式C的教法更容易理解,可惜的是台灣的教學往往就只有一套,喜歡「團進團出」而非「適性教學」。

【美國】

(1)知識轉換論:沒有把「知識轉換」,這個知識就是死的。簡單來說,我們讓小孩子紙上談兵談很久,真正要打仗打得起來嗎?

(2)認知發展論:要先了解孩子現在的程度,給予適當的協助後,讓他們繼續往前進。這也就是因材施教的落實,而不是老師在教室前面單向教學,然後就期待台下的小孩子們通通都已經跟上程度了。

(3)重視個人能力、興趣、自信和學習過程:這部分無須多言,國外的教育重視個人化、獨特性。


引用孫老師的一句話來做小結論:『台灣的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但是死在中點』
(孫老師提到很多小孩子在小學四年級遇到應用題的時候就卡關了。)


五、學習區的規劃


角落學習區的規劃有五個重點:

1.做中學:放置讓幼兒可獨立操作的教具。.每一個角落的教材準備必須是一人一份,強調讓孩子「個人操作」,而無需老師在一旁就能自己動手去嘗試、去操作的。

2.均衡發展概念:依幼兒發展需要來設立各種不同的角落學習,例如美勞區、科學區、扮演區等等。

3.常規建立:養成對物品的珍惜與收拾習慣。

4.同儕相互合作、互動學習:以小孩為中心,小孩子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可以學得更快、更好。

5.技能熟成:透過每天的練習,手眼協調能力、工具使用能力、複雜動作能力等等才能「熟成」。簡單講,熟能生巧!


這一段的內容,我心中有很多的共鳴,我也在學習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以前只有老大時,一對一的相處模式很累人,直到有老二的出現,我深深地發現兩個孩子之間的彼此學習速度很快,更甚於大人一對一的教學。

妹妹想要學哥哥自己吃飯,有學習動機就很快的上手;妹妹看哥哥不用晚上包尿布,妹妹也說自己不要包尿布,然後真的也沒有尿床紀錄;妹妹學會說話的速度與程度也都比同年齡的哥哥更快。我無意去比較兩個孩子的聰明與否,而是單純觀察到孩子彼此之間的學習很有效

自從兩個小孩都要上幼稚園之後,早上出門前要求他們自己收拾書包與餐袋,兩個小孩就會七手八腳的互相幫忙把聯絡簿、水壺都放進書包,把碗跟餐具照名字分好放進餐袋,妹妹在哥哥的幫助下學習,兩個人有時誰做多一點、誰做少一點,但是終究會完成。相較於只有要帶哥哥一個人去幼稚園時,早上出門前就會拖拖拉拉,想要賴皮讓大人幫忙的情況而言,兩個小孩互相學習實在好很多。以前人家說:「第二胎照豬養」,也許某個程度上也是在告訴我們:老二有學習的對象,其實學習是更有效率的。

技能熟成的這一部份,則是聽得我反省良多。其實,「大人的懼怕」往往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例如刀子、剪刀的使用,例如玩水彩等,我就是那個怕小孩弄傷自己的家長,或是怕水彩弄髒衣物、弄髒家裡,所以一度讓小孩就失去了學習、練習的機會。

2015 自家餐桌 阿妹子認真作畫中 有時候左右手會一起開工


就拿刀具來說吧。哥哥開始在家裡拿剪刀應該是上幼稚園好一陣子以後,因為哥哥說在學校有用過剪刀,我才讓他用安全剪刀,結果小兩歲的妹妹在家裡也吵著要跟哥哥一樣用剪刀,然後在我不注意的時候,她竟然也就開始有模有樣的剪起紙來了,她才幼幼班而已呢!


2015自家  阿妹子開始玩剪刀了


另外,也因為露營時讓小孩參與自炊的過程,哥哥也開始會拿水果刀切水果,這樣的進展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我想,我們都必須要體認到經由不斷的練習過程,才能讓一個技術純熟,如果,我們老是怕東怕西,又怎麼期待下一代的孩子們能勇往直前呢?不小心養出來的都是媽寶了。


什麼時候開始讓小孩玩水彩的呢?我承認一開始怕麻煩而不大願意讓小孩接觸水彩,後來讓小孩玩粉餅水彩後才發現水彩這樣的畫畫方式會創造無限可能,因為「調色」的過程就很有趣。聽到孫老師分享各種水彩的玩法(可以用咖啡濾紙、波卡罐、磁鐵的道具配合而有各種創意玩法)再加上畫畫班老師鼓勵我給小孩用真正水彩顏料後,水彩對小孩子來說真是充滿了魔力!哎,這麼好玩的東西,怎麼就被我剝奪掉了呢?


2015自家 哥哥用牙刷沾水彩作畫

那天是颱風天,爸爸的班機延誤無法準時回家。
他一邊畫爸爸、還有爸爸的照相機,然後問我爸爸怎麼還不回家? 


接下來說說孫老師分享的幾個故事:

故事一:孫老師在國外擔任幼兒教師時,會要求家長來幼兒園當一日助教,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爸爸們會特地請假前來擔任助教,這些爸爸們重視小孩的社交,希望了解小孩的朋友,也很願意去讓小孩的朋友知道他是誰的爸爸。

我也很認同要去認識小孩的朋友的這個觀念,不論是哪個年紀的朋友們,在孩子往後的社會中都會互相影響。我有認識一個年長的朋友,他的小孩正是因為朋友而接觸到毒品,為了要把自己的小孩拉回正途,他連小孩的朋友都一起拉一起救一起教,現在不只他自己的小孩,連當初吸毒那一群朋友們都成為社會的正向力量了。我們不能期待孩子周遭都是好人,但是我們可以去認識他的朋友,給他們正面的影響力

故事二:在國外的學習中,很強調社會互動、社會能力。孫老師請大家思考看看,為什麼很多強國人的人才在國際上最多是工程師等級,然而檯面上的領導人物多是歐美人士?我們應該多給小孩子機會去與他人互動,鼓勵他們的社交,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個人成績而已。

故事三:在美國幼兒園,幼兒園老師會遇到家長問說:「為什麼沒有帶孩子出去玩?」(美國唯一的限制是溫度零度時,不可以帶小朋友去戶外活動,因為下雪地滑),但是在台灣,家長會說「今天太陽太大不要讓小孩出門」。這裏也許可以看出台灣家長過度保護、以課室教育為主的傾象。不過,相較於美國的空氣環境,我想現在台灣還面臨PM2.5的問題,戶外活動的考量無疑又增加了一個變因!



六、學習區的功能:


大致上學習區可以分成:美勞區、科學區、益智區、科學區、語文區、積木區、扮演區、感官區。在國外甚至還有設立木工區、拆卸區等等,看來是更加強調他們生活中的實際操作DIY部分。而學習區的功能有以下幾點:

.成為幼兒學習的起點
.使幼兒學習到尊重
.提高學習動力
.使幼兒自我肯定
.達到境教效果


孫老師鼓勵我們大家去觀察在學習玩的小孩,他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專注,這樣的一個學習方式與效果,是無可取代的。大概沒有人看過台下排排坐的聽課的小朋友有這麼專注的表情吧!

美勞區是藝術創作的天地,水、土、沙是小孩的最愛,使用大自然的素材、身體肢體(腳掌、手掌)、配合工具使用,人人都是藝術家,而且玩得不亦樂乎。

益智區結合生活數學的應用,讓小孩子可以很簡單地去了解數字概念。例如1+1=2,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意涵來呈現:(1)給你一顆糖,再給你一顆糖,你有幾顆糖?(2)我一顆糖,你一顆糖,我們有幾顆糖?又例如用骰子學加法,讓小朋友玩遊戲結合使用骰子,用上三個骰子的話,小朋友一下就學會加法,看到三個六馬上回答十八。棋類的遊戲可以學習規則、邏輯。圖形空間的遊戲可以學習幾何、遠近裡外的觀念。

科學區可以探索真相、滿足好奇心,觀察大自然,學習工具的使用,例如溫度計、長度尺等等,學習去把生活上的感受用數字表達出來,冷到幾度?然後甚至可以學習在格子上呈現連續的紀錄來學習。另外,把石頭丟進容器,看水位刻度的上升也是學習科學的方法。


2015 自家廚房 兩個寶貝拿著放大鏡幫我找米蟲

2015 自家廚房 找米蟲找累了 索性開始玩放大鏡



語文區可以利用聽、說、讀、寫來探索文字的奧妙。孫教授提供一招:讓小孩子自己說故事,然後錄下來。小朋友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但是你讓他自己說,而且還可以聽自己錄出來的故事,小孩子又更樂了。語言的學習重點在於應用,這比ㄅㄆㄇ更重要,我們平常的溝通不會用注音呀!

扮演區可以讓幼兒透過角色的扮演,發洩情緒、肯定自我、學習社會性行為、拓展想像空間。可以是扮演森林世界的動物,夜市、餐廳郵局、加油站的情景,也可以加上道具的輔助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幼兒園為了減少種族歧視,在角色扮演的學習區中,準備各色人種的娃娃(紅人、黃人、白人、黑人)讓小孩子玩。

*補充小小題外話,孫老師在國外的教育體制中有教學的經驗,儘管美國的教學環境很活潑多元化,但是美國還是有三大無解的問題:種族歧視、槍枝、吸毒(性)


2015自家臥室 兄妹兩個輪流當媽媽 幫對方檢查牙齒中


2015自家臥室  哥哥說他是暴龍 暴龍的手比腳短 而且手指有三指!



感官區可以滿足小孩在五感的需求。可以使用天然的素材,包含水、沙、石頭、種子、果子等等,配合可以操弄的玩具(水車、桶子、勺子、湯匙等)就能夠達成。在美國幼兒園照顧幼幼班的小朋友或是新生入園時,感官池的角落設計,往往都會讓小孩子忘記「哭」,讓小朋友自己去觸摸、去感受是非常好玩的。



結語 


孫老師給家長的幾個建議:

.避免讀寫算的要求
.儘量幫助幼兒打開腦部的多個抽屜,讓腦細胞連結,而不是塞滿抽屜
.多讓幼兒自己嘗試、操作、找答案,少說理、說教、給答案
.多陪伴、傾聽、欣賞
.可支援物資、人力(幼兒園)


最後,請家長常常問問自己:
到底是只看到雞冠,還是從宇宙看地球?


童書 Zoom 部分內頁

來源:The team building blog
http://blog.cccevents.co.uk/2013/05/28/easy-office-based-team-building-ideas-8/

從網頁中可以看到整本故事書
http://www.slideshare.net/Pumamaqui/istvan-banyai


[補充:「雞冠」出處為童書ZOOM(Amazon點我)]


也就是說,當我們一直只看到雞冠(例如:成績),而忽略掉整隻雞(小孩的整體發展),只見樹不見林是相當可惜的。勉勵家長應該要能調整自己的角度,學習從宇宙來看地球,對於小孩的教育發展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這篇發文在個人Facebook上的迴響(點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